章节目录 第0022章 能臣可立(1 / 1)

作品:《大明由我而校 第217章

皇帝看经筵礼仪方面的事务都已经讲明,就让在场的人除了孙承宗以外都离开大殿。文华殿只留下君臣二人谈论国事,他们身边用高大的屏风围住以求达到隔音的效果。

朱由校封闭廉泉闸,强化听觉,这让他能听到百丈之外的细小声音。皇帝要求所有的太监宫女离大殿三尺之外,如有敢靠近的,格杀勿论。

“孙先生,朕刚才谈经筵的事情,你有什么高见吗?”

“陛下崇尚简朴,务求实效,有太祖成祖之风,微臣佩服。”

“说实话,朕不想只是把这经筵用做学习儒家经典,朕有别的想法,”说到这,朱由校顿了一下,牛饮了一杯茶水,“朕希望把经筵作为一个制定国策的事务,一切从简,是只有少数人才能秘密参加的活动。”

孙承宗听完很吃惊,因为按照儒家治国理论,政治是国家的政治,不是私人的政治,君臣私议必须减到最低限度。朝廷议政时,大臣奏事,言官弹劾,都公开进行,并由史官做记录。在儒家言论里,这样做可以避免大臣惑君,小臣进谗言。

但是孙承宗毕竟是个干练、有智谋的能臣,他也理解政治舞台少不了黑幕,没有黑幕就没有帝王的神圣,圣上自有苦衷。

看着老臣沉默的样子,朱由校突然有点担心孙承宗会不会反对,他又解释了一番:

“孙先生,依朕之见,如今朝堂上人多嘴杂,良莠不齐。古人所说的兼听则明,如今是瞎听则乱。本来是利国利民的大好政策,就被这些嘴皮子功夫厉害的官员搞砸了。那熊廷弼在辽东掌军大有功劳,但却被这些纸上谈兵的文臣搞得灰头土脸,什么都不是了。”

“陛下所言极是,微臣赞同。微臣为陛下所驱驰,不辞劳苦、凶险。”

“孙先生不必如此,朕要你做内阁首辅,不是冲锋陷阵的死士。”

虽然早有预料,但皇帝亲口说这句话,孙承宗心中还是激动万分,兴奋不已。

“仆有幸为陛下所赏识,仆当效古大臣之风,还威福于圣上,为天下黎民百姓创一个国家昌隆的盛世。”孙承宗再次叩头行礼。

“先生,不必多礼。”朱由校急忙下来搀他起来,“先生啊,你在当上首辅之前,能否为朕举荐几位贤才啊?”

“陛下要找什么样的能臣干吏呢?”

“首先,如今辽事危急,东虏凶猛,朕需要能制造优良火器的专家。其次,朕需要一个了解海上走私的官员。这样的大臣,你能推荐几个吗?”

“回陛下,通晓西洋技术、擅长火器制造,这样的能人在我大明有不少,仆知道的最厉害的一位是正在天津养病的徐光启。知晓海防,在海上航行过的大臣不多,这最有才能的一位是万历年间被罢官的袁可立。”

“好,朕知道了。你先回去准备经筵的内容。”

孙承宗走了之后,朱由校把廉泉闸打开,这道体闸只能封闭半个时辰,超时耳朵会剧痛。在他和孙承宗谈话的时候,没有太监宫女靠近偷听。

徐光启,是明末的一位大科学家,穿越者是知道的,他马上下诏,令徐光启立刻回京见驾。袁可立,他根本不熟悉,先皇朱常洛在八月十七日,下旨任袁可立为尚宝司司丞。

尚宝司是掌管宝玺、符牌、印章的机构。让袁可立到这里当官,算是有点福利的闲职。

皇帝命王安把袁可立的资料找给他,朱由校不了解不知道,一了解吓一跳,袁可立是个不可多得的清官能臣。

袁可立,字礼卿,号节寰,河南睢州人。

万历十七年,二十八岁的袁可立考中进士后即被授职苏州府推官。

就财政税收而言,苏州是当时天下第一大府,推官虽说只有正七品,却担负“理刑名,赞计典”的重责,除主管刑狱、审理案件之外,还参与对辖区官吏每三年一次的政绩考核。

作为天下富郡的苏州,其实也是一潭“深水”。苏州人一向有好打官司的习俗,任职推官的袁可立,首先要面对的是名目繁多的各类诉讼案件。不仅如此,苏州府吏擅长作假,官僚互相欺骗,要对付这些老奸巨滑的属吏,对初涉官场的袁可立来说并不容易。

所谓“初生牛犊不怕虎”,袁可立显然没被眼前困难吓倒。那些奸滑的胥吏以为袁可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