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第0060章 开源节流(1 / 1)

作品:《大明由我而校 第217章

在场的大臣还真有公开支持王化贞的,比如说辽东参政阎鸣泰、兵部侍郎张鹤鸣、刑部员外郎徐大化等人。他们一站出来,朱由校一下子就摸清楚王化贞小团伙的底细,不用麻烦东厂锦衣卫了。皇帝拿手一指内阁首辅孙承宗:

“孙先生,跟王化贞讲一讲他的错误在哪里?”内阁首辅孙承宗逐条批驳了王化贞的说法,批得他面红耳赤,王化贞数次想反驳,都被皇帝厉声制止。孙承宗讲完,朱由校开始讲:

“王化贞出言不逊,侮辱朝廷的封疆大吏。崔景荣、阎鸣泰等人不知好歹,不学无术,扰乱朝政。朕宣布将王化贞、阎鸣泰等人全部免职,你们都回家种地去吧,不必再在朝廷做事,朝廷也不需要你们。”

皇帝此言一出,满朝文武皆惊诧不能言。最惊诧的莫过于王化贞,他一直自视甚高,觉得自己有经天纬地之才,如今因为一番高谈阔论,官位就没了。

过了一会儿,有大臣反应过来,纷纷跪在地上求皇上原谅。不只是被裁的官员跪,不少没表态的官员也跪,内阁首辅孙承宗等皇帝的心腹看着跪了这么些人,觉得不跪不合适,也随大流跟着一起求情。

“行了,在这皇极殿上哭哭啼啼地做什么啊!朕心意已决,不必再劝谏了。今天的朝会结束了。”朱由校发动喉轮,以极其厚重的音波传入在场大臣的耳朵里,说完皇帝就回宫休息了。大臣们都被皇帝的威严震慑住,好久都没缓过神来。

朱由校最讨厌的就是他的朝臣窝里斗,这种窝里斗不考虑原则、不考虑道德、不考虑国家利益。面对这一窝蛇虫鼠蚁,身为天子的朱由校唯一的选择就是拿扫帚把这一窝害群之马扫出朝堂,留下一个更干净的环境。

京城出现了紧急的人事调动,几天后在辽东的军官也各有升贬。

戚金从副总兵升到沈阳城总兵,罗一贯从副总兵升为辽阳城总兵。熊廷弼这几天揣测不安,不知朝廷对这次大战如何定性,毕竟他得罪人太多,人缘太不好了。如今皇帝的嘉奖到了眼前,他还听说皇帝将弹劾他的那些小人通通驱逐,熊廷弼感恩戴德,上疏发誓要为天子收复辽东。

过了几日,礼部尚书袁可立就财政开源节流的事,参见皇上。

“袁爱卿,你有何事来见朕啊?”

“回陛下,臣为礼部的事来见皇上,根据臣这几个月的调查,礼部的花捐银有巨大漏洞。”

“这个花捐银是什么东西?”朱由校第一次听到这个名词。

“回陛下,洪武皇帝建国之初,便建立了官妓制度,除了淡烟轻粉十六楼,还有大量的乐户。乐户每年须得纳税,称为花捐。花捐月收一次,也归礼部征收。洪武皇帝创立此制的本意是,用花捐的银子来解决每三年一次的会试费用。花捐每年多则上万,少则七八千两银子。而三年一次的会试费用,也正好三万两银子左右。两两相抵若有亏损,再由礼部咨文申请补额。”

“朕明白了,就是花捐银按太祖皇爷的安排,应该抵了会试费用。”

“是的,陛下。但是从正德朝开始,每次会试之后,几乎没有一次礼部不申请补额,少则一千两千,多则三千五千。户部因想到士子功名不易考试事大,每次并未认真审核就批准照行。如此一来,便让礼部找到了一个玩猫腻的窍门。一方面,每年征收的花捐究竟是多少,从来没有人认真查验过;二来每次会试用银是一个明账。这其中到底是亏是盈,在太岳相公去世后一直是本糊涂账。”

袁可立这长长一篇议论,意气风发洞察幽微。皇帝对袁可立过往的政绩有所了解,知道他有断案如神的美名。今日一闻,果然是名不虚传。

“那袁爱卿的意见是如何处置呢?”

“回陛下,臣建议让刑部和户部的官员来调查,最好把这些税收转移到户部,杜绝官吏上上下下的贪渎空间。”

“言之有理,袁先生在礼部短短几个月,就能有如此收获,真是了不起。”

“回陛下,臣的收获不止这些,礼部还有别的贪腐案藏在暗处。”

“礼部官员能贪多少油水,朕真是不明白。”

“回陛下,京城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户部是专门管钱的,吏、兵、刑、工四部花钱除了户部划拨,别无他法。礼部却不同,它除了花捐银外,还有两大财路。”

“是哪两大财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