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第0068章 抵达天津(1 / 1)

作品:《大明由我而校 第217章

运河边上的店掌柜跟这位年少多金的公子说了很多当地的民情文化,聊完天,他收到令他十分满意的酬谢——客官扔在桌子上的银子。

朱由校给完店家谢礼,花钱雇了二十几匹快马,带着二十几个锦衣卫随从奔向了附近的村落。形势比朱由校预想的要严重,他去的这个村落基本上都是自耕农,而且已经出现了两成的村民逃荒现象。

经过亲自询问,朱由校知道虽然有两成的村民逃荒,但是当地的胥吏还是要征收十成的赋税。有的整个村落都是属于某个豪门地主的私产,那他们完全就是佃户,根本不需要像自耕农那样交税。不管税收的少还是多,最吃亏的都是这些缴纳大部分税款的自耕农。

根据穿越者的了解,张居正推行的一条鞭法,曾经有效的解决了财政问题,但现在却不管用了。

一条鞭法规定:把原来众多的赋役项目化繁为简,或赋税和劳役各自合为一条,或赋役合为一条;徭役一律征银,取消力役,由政府雇人应疫,役银的编派按各州县当地人丁和田地所产出的税粮征收。

这项政策改革简化了赋役的征收项目和手续,它使赋役合并,以田为纲,以银代役。一条鞭法的施行,减轻了无地、少地农民的负担,也遏制了官吏舞弊现象。

然而,一条鞭法的正常运行需要先清丈田地。只有通过清丈,田有定数,赋有定额,才能改变税粮负担不公平的状况。

现在呢,一条鞭法虽然仍在实施,但随着官僚政治的日益腐败,一条鞭法也很快走了样:地方官僚对百姓条鞭外加劳役、赋税外加赋税的行为日益增多;地主豪绅隐田匿税越发猖狂;宫廷、宗室奢侈浪费;边疆危机再度出现,国家财政支出迅速增大,等等。这些因素使国家财政陷入严重困境。

今天的微服私访,皇帝有了很大的收获,这也证明了他出游的必要性。在客栈睡了一个晚上,第二天吃完早饭,朱由校一行人又重新上船赶往下一个港口——天津武清。

武清县,是华北最古老的县之一。古老的京杭大运河纵贯武清。古书有载:“潞水绕其左,浑河衍其西,北拱神京而层峦迭障,南窥潭海而万物朝宗。当水路之冲衢,洵畿辅之咽喉。”

正是由于重要的地理位置,使其自古成为兵家必争之地。从武清县再往前走就是大名鼎鼎的天津卫,朱由校在武清吃了顿饭,打听一下当地的民情,没有什么值得逗留的事,就直接上船到天津卫去。

朱由校到各个地方游历,都是提前做好准备的。他的御船上放着好多各地的文献资料。明建文二年,燕王朱棣在天津渡过大运河南下争夺皇位。朱棣成为皇帝后,为纪念由此起兵“靖难之役”,在永乐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将此地改名为天津,即天子经过的渡口之意。作为军事要地,在三岔河口西南的小直沽一带,天津开始筑城设卫,称天津卫。

天津位于华北平原海河五大支流汇流处,东临渤海,北依燕山,海河在城中蜿蜒而过,海河是天津的母亲河。天津在明代是一处物流中心,北运河和南运河汇入海河的三岔河口,是漕粮河运和海运汇聚之处。三岔河口往北,地势高亢,地域开阔,成为屯储漕粮的极好地方。在天津有一个“百万仓”,可以储粮一百万石,由天津卫派兵戍守。

皇帝一行人来到天津码头,下船时还是上午,还没到午饭点,朱由校就直接带着二十几个锦衣卫去看一看“百万仓”管理的怎么样。本来是有几个大兵看管着粮食仓库的安全,不许闲杂人等靠近。锦衣卫千户王阳武扔了块碎银子给看守的兵丁,朱由校就被允许进入瞧一瞧“百万仓”的里面,可以瞧个新鲜,但什么也不许碰。

进去一看,粮仓的管理让朱由校大失所望。在天津转运粮食的仓库非常简陋,几乎等同于露天放粮,不少粮食都受潮了。

皇帝身边的太监曹化淳,陪着朱由校逛三岔河口边上的仓库,逛了能有一个多时辰。曹公公眼见着皇上的脸色越来越不好看,时间又到中午饭点了,他小声提醒朱由校:“陛下,咱们该出去吃午饭了,再逗留在这里,被管这里官员看见了不好收场。”朱由校心想也是,漕运问题不是简简单单一天就能解决的,要从长计议。

朱由校带着他的这些护卫到天津城的大街上溜达,找饭馆吃饭。现在是夏天,正当漕运发达的时节,运河里漕船从远处徐徐驶来,樯杆帆影连绵达几里长,望不到头。船鱼贯而入,船首有标明地方的字牌,上面载满来地的土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