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第0075章 运河坚城(1 / 1)

作品:《大明由我而校 第217章

在临清的几天,朱由校去考察附近的农田。临清附近的农田基本上都只种棉花这样的商业作物,不种粮食。因为所有给京师运送粮食的漕船都要经过临清,所以只要粮船在临清下一点粮食就能保证当地人的饮食。临清的工商业很发达,棉花可以迅速的转化为商品出售变成银子。

朱由校还打听到一点信息:当地行商大部分的产业是由徽商把持的。

等到对这座运河名城了解的差不多时,在御船的船上,朱由校一边吃着当地白塔窑村的薄皮蟠桃一边回望这座繁华的城市。

白塔窑村当地出产的桃子,俗称叫蟠桃。它的顶端不是凸起成尖状,而凹陷进去,呈扁圆形;大者有七八两重,小者也有四五两重;其他桃子吃起来脆生生,而这种桃吃起来却是一包水,具有冰糖的清香和甘甜;成熟时,不是呈现绿色,而是白色中透着粉红,粉红中闪着白色,若熟透后,用针扎一个孔,嘴一吸就能把里边的桃汁全部吸尽。

这种桃有“五月鲜”、“薄皮”、“秋节”三个品种。“五月鲜”在农历五月成熟上市;“薄皮”在农历七月成熟,其味道要略好于其他两种,就是朱由校现在拿在手里吃得这种;“秋节”个儿稍大,成熟于农历八月,是中秋节馈赠亲友的佳品。

皇帝是在乡下考察时,在白塔窑附近被果实累累的桃园美景吸引住,才发现的这种上等果品。这种蟠桃比朱由校在紫禁城内吃得桃子要更加美味,他在想要不要把这种桃子定为贡桃,每年给皇宫送一些桃子。

旅途的下一站是聊城,聊城是明朝东昌府治所在地。聊城东关大街的东首设有一闸,称“通济闸”,本地人称之为“闸口”,是运河之水流经东昌的咽喉要地。河中桅樯如林,朱由校就是在这里下的船,环顾周围的河道格局,他不得不佩服古代人的智慧。

通济闸以南不到二里的范围内就有大、小两个码头,河中停泊船只接连数里;运河上一年四季船只来往穿梭,以致常常造成过闸拥挤、停船待闸的现象。由于此段穿越东昌府的河段过于拥挤,东昌府又不得不在此段东部,城市的边缘地带另外开凿一段河道,使不需在东昌停泊的船只顺利通过。这大概是世界上最早的水道“外环路”吧,当时称其为“越河”,其意也是越过东昌府城之河的意思。

在这条小河两旁,很快形成了新的闹市区。为了便于两岸来往,又在越河上架起了十二座形状各异的小桥,人们称之为“十二连桥”。在运河与越河之间称为越河圈,这一带船如梭,人如潮,店铺鳞次栉比,作坊星罗棋布,一派繁荣昌盛景象。

细谈皇帝微服私访的城市,聊城城墙是最有气派的,仅次于北京。明朝初年,太祖皇帝朱元璋采取“高筑墙、广积粮”的政策,在全国各重镇要隘,大筑城防。聊城在山东是南北交通要镇,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然后就进行了全面改建,运用当时最先进的施工技术,动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很快完工。一座砖石结构、端直漫长的苍色巨壁耸立在运河之畔,远远望去,像一座巨大的方形碉堡。

聊城的北城门叫锁钥门,是出入城的通道。城门的建筑形式皆为拱劵式,仿京城承天门而建。门洞高而深,宽约两丈半,其上建有楼阁,飞檐挑角,气势峻严。朱由校带着护卫穿过门洞,他远远看见在城中央巍峨伫立的光岳楼。光岳楼是建于明朝的洪武年间的楼阁建筑,当时的修造是为了军事上的需要。

光岳楼高壮极目,为四重檐十字脊楼阁,由楼基和四层主楼组成,共有台阶一百一十阶,总高十丈。楼基是砖石砌成的正方形高台,每边长十丈。四面各壁半圆拱门,劵至台中心处是十字交叉拱。游人登上最高阁,仰视俯临,毛发欲竖。

皇帝登上光岳楼,从最高处俯视聊城大街的市井生活,同时也在观察着在他身边飞来飞去的铁燕子。

铁燕子是东昌人对栖居在光岳楼上燕子的昵称。座落在聊城中央的光岳楼全木结构,气势雄伟。每每春去夏来,一群群周身乌黑的小燕子便飞来楼上安家。这种燕子翼尖长,尾成叉状,鸟喙扁而平短,口裂很深,比普通燕子身体稍大,声音稍尖细,样子也憨厚些。小燕子的头、颈、背、腹、翼均呈黑色,跗跎部也呈深黑色。远远望去,就像铁铸成的样子,故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