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第0094章 锦衣遇险(1 / 1)

作品:《大明由我而校 第217章

天启元年,九月初九日,皇帝到皇极门临朝亲政。

今日,皇帝正式下诏书将贞皇帝明光宗朱常洛安葬在庆陵,将孝元贞皇后、孝和皇后合葬于此。

这是朱由校微服私访回来之后的第一次早朝,为孙承宗解释的诏书已经发出去了,皇帝很想看看那些弹劾内阁首辅的官员今天会如何应对。

结果是出人意料,也在情理之中。朝中没有大臣对内阁首辅提出任何非议。许多臣子们一个个只是正义凛然地劝谏皇上不要在白龙鱼服,置身于危险之中。朱由校微笑着说道:“朕这次探访民情很有收获,让诸位爱卿担惊受怕,朕心里面对你们有一点愧疚,但无愧于天下百姓。”

有的臣子立刻就反驳道:“百姓们也希望陛下,不要以身涉险,垂拱而治天下。”朱由校只是强作欢颜,吩咐早朝结束了。

今天是重阳节。碧云天、黄花地、丹枫山上清凉水,撩起了人们登高的情思。京城的文人士子,纷纷提壶携酒,登高赏秋。宫中的冬事要比民间准备得早一些,修暖炕、设围炉,上下人等一个个忙得不亦乐乎。

魏忠贤寅时初刻即起,用冷水擦了一把脸便忙着去伺候皇上洗漱穿衣。魏公公发现微服私访结束以后,万岁爷神情越来越严肃,所以他也是格外小心伺候。

依着明宫的惯例,重阳节的时候,皇帝要到万岁山上登高望远。朱由校很愿意过这些传统节日,尤其是带着美丽的皇后和嫔妃们一起眺望京城,共赏大好江山。当然这一大堆美人中,没有侍奉过先帝的八位女子和从泰山带回来的两位道姑。朱由校目前还没有想好给她们什么名分。

下得万岁山来,乾清宫内气氛热闹,正午的阳光透过窗棂,白炽的眩人眼目。皇帝在乾清宫与皇后、妃子们共进午膳,这顿饭魏忠贤特意弄了一道山药酒炖鸭子给天子和娘娘们补身体。

用完午膳,娘娘们回到后宫,皇上移驾到文华殿,查看这几个月皇帝不在时的全国奏章。

如果魏忠贤像刘若愚一样读书认字的话,他就能理解皇帝为何最近很不开心了。全国的奏章传来的坏消息很多。比如说八月中旬杭州发生了大火灾,烧毁了近万户人家。皇帝颁布诏书,停止浙江织造,减轻百姓负担。

也并非没有好消息,顺天府的蝗灾势头被袁应泰有效控制住了,通过大量的水利工程建设,北直隶今年粮食作物大丰收。袁总督给朝廷写了一份奏章,把每一项工程花费写的非常清楚,总消耗的钱粮比预期的多花费四万两白银。袁应泰也写了一份检讨书,希望皇上责罚。

天子先是表扬了袁应泰的功绩,没有责怪他超支的事,反而授权给他一件新的任务,巡察北直隶的马场。虽然袁应泰是北直隶总督,但他并不能什么都管,他的权力没有清朝后期的总督权力大。清朝的总督有兵权,袁应泰只是总督兴修水利、灭蝗两个项目而已,并不掌握兵权及其他事权。

朱由校并不是对袁应泰绝对放心,他随后就委派都御史杨鹤前去调查钱粮用度。都御史杨鹤是朝廷中的中立派,不参与朋党之争,经过厂卫调查没有财政上的问题,在官场上素有清望。等到杨鹤调查归来,朱由校再决定如何处理袁应泰。

熊廷弼那边也有消息,他刚刚派人从辽东押送一名官员回来,这个官员叫做冯盛明,他是因为涉嫌贪污被熊廷弼弹劾罢官。但是又没有找到确凿的证据证明冯盛明贪污,皇帝下令将他关在刑部大牢里头等候审讯。

通过查阅锦衣卫的奏报,朱由校知道赵1南星和邹元标来到了京城。

过去邹元标、赵1南星和顾宪成被称为东林党三君子。如今顾宪成已经去世,这两位说话有分量的人物都已经年过七十了,他们都到北京干什么呢?

邹元标已经整整三十年居家讲学,未涉仕途。万历五年时,张居正父亲病死,首辅张居正居丧不丁忧,邹元标三次上疏反对“夺情”,他的奏疏呈上后,张居正十分恼怒,也将邹元标打了八十棍子,贬职流放都匀卫。都匀卫位于万山丛中,与少数民族杂居,邹元标处之泰然。更加专心研究理学,学问得到很大的进步。到了如今邹元标已经失去年轻时的锐气,变成一个老成稳重的政客了。

赵1南星也有二十八年赋闲在家。万历二十一年,他负责京察,他大举裁汰不合格者和关系户,其中包括大量内阁举荐的私人。结果弄得朝堂人人自危,纷纷结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