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第0115章 赶考书生(1 / 1)

作品:《大明由我而校 第217章

朱由校对来参加科举考试的士子非常重视,他生怕错过那些有才华、有爱国心,能助他创造辉煌历史的人才。皇帝对现有的科举制度并不满意,可他目前还没有找到更有效的方式来选拔官僚,因此也只能在确保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继续沿用老办法。

在与重臣商讨完科举相关事宜后,朱由校带着他的护卫们乔装打扮去体察民情。在锦衣卫王阳武的陪同下,皇帝北京城墙和市容的修缮情况。工程进行的非常顺利,民夫一个个热火朝天的干活拿赏钱,天子很满意。

现在是春夏之交,正是万物生长,桃红柳绿的时候。在视察完京城以后,皇帝到郊外去踏青赏景散心。朱由校骑着专门为天子挑选预备的骏马,牵上缓绳一抖,轻加一鞭。那马匹总在大内养着,此时见了广阔的天地,真是如鱼得水,就地撒欢儿兜了个圈子,长嘶一声狂奔而去。

皇帝骑马飞奔时,遇见了一位正在打猎的中年人,此人张弓射箭,射死了一头鹿。护卫王阳武见状不好,双腿一夹腿肚,风驰电掣般追上去护驾,他紧张地对皇帝说道:“陛下,小心此人是刺客!”

天子只是微微一笑,讲道:“不必慌张!”说完,皇帝大胆地上前与这位衣着朴素、骑射过人的猎手聊天。一聊才知道,这位中年人叫汪乔年,他今年三十六岁,是赴京赶考的士子。

“汪兄,你为何不到北京城里去居住啊?现在科举延误,当今天子不是给赶考的书生都发了一笔钱作为住店的费用。京城的客栈不比这荒郊野外好多了!”

“蒲公子,京城的客栈房钱太高了,我想把陛下的赏赐留作盘缠,日后再用。再说荒郊野外也没什么不好,又清静又有野味可以猎获。”朱由校微服私访时一直自称蒲淳。汪乔年跟朱由校讲完就指了指他自己搭的帐篷。

一边聊天,汪乔年一边把刚捕获的野鹿放血剥皮切肉,准备架火烧烤食用,他的手脚很麻利,不一会儿,鹿肉的香味就飘散开来。朱由校吩咐手下去附近的集市买了一坛酒和一些小菜、干粮。朱由校和汪乔年围着篝火喝酒吃肉。

几碗酒喝进肚子里,汪乔年与眼前这位刚刚相识的黄公子热切的交谈起来。汪乔年谈到当前的天下大势,他认为当前百姓生活艰难,他认为如果朝廷再不改弦易辙,穷百姓为饥寒所迫,会铤而走险去造反。

如今世界,好比遍地堆着干柴,只要有一人放火,马上处处皆燃,不易扑灭。汪乔年只是书生,却勤奋练武,原因也在于此,为的就是能在大乱之中平乱自保。

“北方确实是贫苦,战火也不停息。但南方尚有可为,尤其是富裕的江南,只要经营得当,就可源源不断的支援北方。”朱由校讲出他的意见。

“蒲公子,我汪乔年是浙江严州府遂安县人,也曾在江南求学。以我所见,江南是一座大厦,外观仍是金碧辉煌,而根基梁柱已朽,没有意外变故也不会支持多少年;倘遇一场狂风暴雨,必回顷刻倒塌,不可收拾。”

“江南情形如此可怕么?难道一班士大夫都不为国事忧心吗?”朱由校追问道。

“士大夫仍是往年习气,到处结社,互相标榜,追名逐利。南京秦淮河一带仍是花天酒地,听歌狎妓。能够关心大局,以国事为念的人,千不抽一。那班自命风雅的小名士,到处招摇,日夜梦想的不过是‘坐乘轿,改个号,刻部稿,娶个小’。”

朱由校与汪乔年深谈很久,回到紫禁城时已经是晚上了。

这几天,公车会试的孝廉们水州陆车络绎不绝,荟萃京华。各式轿马、车船充塞街衙,京里京外寺院馆堂、酒楼茶肆都成了文人寄宿会友之地。

在京城正阳门内的棋盘街,有一对入京赶考的兄弟正在体会京师的繁华热闹。他们走到离大明门不远的地方站住,凭着白石栏杆偷眼向大明门里张望。大明门朱门洞开,禁卫森严。门内是东西千步廊,望不到尽头。

年长的哥哥对弟弟说:“千步廊北头是金水桥,过了金水桥就是承天门,再往里是端门、午门。听说承天门两旁有解学士写的对联:‘日月光天德,山河壮帝居’,那午门内就是九重宸居!”弟弟没敢作声,但心中有无限的憧憬。

这对兄弟是江西人,哥哥叫宋应升,弟弟叫宋应星。万历四十三年宋应星与兄应升赴省城南昌参加乙卯科乡试。在一万多名考生中,二十九岁的宋应星考取全省第三名举人,其兄名列第六。奉新诸生中只有他们兄弟中举,故称“奉新二宋”。然而在之后的会试中,兄弟俩却名落孙山。他们今年再来参加科举,以求高中进士。

和只钻研经史子集的哥哥宋应升不一样,宋应星更喜欢钻研种地、工匠之类的杂学。

宋应星的家乡宋村是典型的江南稻谷之乡,潦水流经附近,如前所述,这条河过去亦称雅溪,清澈透底的河水从这里向东北方向汇至鄱阳湖再入长江。村的周围是一片片整齐葱绿的水田和茂密的竹林。

奉新因为产竹,当地农民就地取材造纸,因而宋应星故乡周围还有一些纸坊,这里还有酒坊和榨油厂。从小就聪明伶俐的宋应星很喜欢观察生活,少年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