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第0117章 训诫英才(1 / 1)

作品:《大明由我而校 第217章

天启二年,四月十五日,会试结束。四月二十日,殿试结束。本届科举考试,文震孟高中状元,有四百零九人中了进士。

有人欢喜有人忧,在放榜时,宋应星、宋应升兄弟俩没有看到自己的名字,他们又落第了。

本来,宋应星很有自信的,为了这次会试,他做了很多准备。在考试中,由于《四书》、《五经》这几部古书的篇幅不多,字数有限,一般地抽取其中的句子来做题目,时间一长,就难免重复。

所以如今的试官都是想方设法地变花样,或在每章每节内择取数句,或者把一章分成几节,或者从一节中截取一句,或者把几章几节连在一起,这样来出题目,使人无从预测。

不过,举子也有相应的对付办法,那就是把习作的数量成倍地加大,把那几部经典割裂又割裂、拼凑又拼凑,预先作它几十题、乃至上百题文章,记牢、背熟。

这样,往往总有那么一两题,甚或三四题给碰中。为了应付这次考试,宋应星事先也准备了一批文章。现在,他希望能在这二十三道试题里,发现有他做过的题目……

然而,没有。甚至连最易碰巧的《五经》题目,也全是宋应星未曾做过的。看来,他想的题太偏、太巧,而这一次,主考官却仿佛有意同举子们捉迷藏,出的题目偏偏全是比较普通的。

在号舍里,宋应星看见试题就呆住了。固然,他不至于因此就作不出文章来,但事先经过一精一心准备、反复推敲的那一批得意之作,如今竟连一篇都用不上。也就是说,七篇文章全都得重新构思、写作、修改、誊正。

等到发榜时,宋应星知道自己没考上进士,他的兄长宋应升也没考上。

正当宋氏兄弟垂头丧气准备回乡时,被锦衣卫千户王阳武拦住了。在问清姓名以后,王阳武笑着说:

“二位举人,皇上想见见你们俩!”

皇帝在文华殿召见了未考中进士的宋应升、宋应星兄弟俩。

在天启朝的第一次科举开始以后,朱由校反反复复查看了来考试的举子名单,他生怕错过人才。皇天不负有心人,宋应星这个科场失利,但因为其著作《天工开物》被后世学者誉为百科全书式的科学家让朱由校发现了。

初次进紫禁城见皇上的兄弟俩很紧张,表面上故作镇静,在文华殿的前殿恭恭敬敬地向皇帝行礼,实际上身体一直在抖。

也难怪,从进了午门开始,两行禁兵,钉子一样排列着,佩在腰间的宽边大刀拖着长长的鎏苏。锦衣卫们像一尊尊铁铸的神像,按绣春刀挺立,眼都不眨一下。殿前铜鹤,金鳌的日里喷吐着袅袅清烟,呈现出一派肃穆庄严的气氛。初次见这样的阵势,试问有几人能不害怕呢?

大殿里还有两位帝师在场,一个是当今内阁首辅孙承宗,另一个是数理院院长徐光启。天子觉得气氛有些像后世的面试,那么他作为面试的主考官先向宋应星发问了:

“宋应星,你们兄弟二人此次科举没中进士确实遗憾,但是朕听闻宋应星通晓经世致用之学,八股文虽不是你的专长,但你精通农学及工艺制造之学。来,宋应星,你抬头说说你懂不懂这些学问啊?”

宋应星缓缓地抬起头回话:“陛下真是圣明烛照,学生确实精通农学和工艺制造之学。我幼年就开始干农活,对水稻浸种、育种、擂秧、耘草等了然于胸。学生喜欢游历四方,常常到作坊里去观察,因此我对诸如机械、砖瓦、陶瓷、硫磺、烛、纸、兵器、火药、纺织、染色、制盐、采煤、榨油等手艺也颇有心得。”

接着,皇上就鼓励宋应星多讲讲他的所长。宋应星就开始滔滔不绝地讲述他对种植水稻的改良方法,工坊榨油量的计算等等知识。

朱由校听得云里雾里、模棱两可,毕竟无论是前世还是今世,他都没有种过地。徐光启倒是听得兴高采烈,这位后生所讲的话与他正在撰写的《农政全书》在许多内容上可谓不谋而合。徐光启立刻请求皇帝允许他问这位后生几个问题,得到了皇帝的许可,徐院长问了不少数学、化学、物理学相关的问题。宋应星一一作出准确的回答。

徐光启大喜过望,然后就大声说道:“人才难得”,并请求陛下让他将宋应星收入数理院,皇帝欣然同意。宋应星有着落了,他的哥哥宋应升还等着呢。朱由校紧接着就问了问宋应升是否像他弟弟一样懂科学。

可宋应升的回答却是略懂一二,并不像他那位弟弟一样精通。宋应升很老实地回答,他还想继续考进士。

皇帝觉得有些为难了,本来以为宋应升也是个科技人才,没成想不是。

“宋应升,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