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第0139章 邻国有变(1 / 1)

作品:《大明由我而校 第217章

天启三年,三月十三日。朝鲜国已经废掉其王李珲,立他的侄子绫阳君李倧为新王,以昭敬王妃的命令,摄理国政,令朝鲜官员向大明投文书,告知天启皇帝。

山东总督袁可立派了兵马驻守在皮岛上,皮岛离朝鲜很近,朝鲜的文书通过皮岛传递到大明水师手上。大明水师再把文书传给袁可立。

袁可立看了文书之后,上疏说道:“李珲不守君主之道,应批准太妃的请求,新立的国君李珲正在等陛下的册封。”

皇帝知道朝鲜发生政变,心里想着这可能是个机遇。他叫内阁首辅来议事,好好了解朝鲜的国事。

通过材料,朱由校大概理解了情况:

李珲是朝鲜宣祖李昖的次子,生母为恭嫔金氏。后来被宣祖封为光海君。李珲从小就品行端正、聪明好学,作风俭朴,颇得人心。但因为宣祖溺爱其他的儿子,没有立他为世子。

到了万历二十年,壬辰倭乱爆发后,朝鲜军兵败如山倒,眼看八道全部沦陷在即,宣祖心虚胆怯,欲渡鸭绿江逃往大明。这时候朝鲜小朝廷要求立光海君李珲为王世子。然后经过商议,朝鲜小朝廷一分为二,一部分人随宣祖渡江,其他人则在光海君的带领下奉宗庙社稷的神主驻守朝鲜。

李珲留在朝鲜收集流散的军队和义兵,号召通国勤王,以图恢复。在抗击倭寇侵略的战争中,李珲发挥了很大作用,明神宗还对他进行了表彰。

然而,宣祖李昖和光海君李珲的关系却越来越差。李昖威望大跌,李珲则因为领军打仗而威望大增。

壬辰倭乱平息之后,光海君的世子之位没有一天做安稳过,这是由于他先天的弱点——既非嫡子,也非长子,违背宗法制“立子以嫡”、“立嫡以长”的原则。朝鲜小朝廷内围绕更换世子的问题掀起议论。其中阻挠光海君的人主要属于小北派,以领议政柳永庆为首,故又称柳党;而支持光海君最有力量的则是大北派李尔瞻。

最令光海君揪心的问题还是宗主国明朝拒绝册封他为王世子。自壬辰倭乱到宣祖薨逝,朝鲜先后五次遣使请求册封光海君为王世子,理由是他贤明且有功于社稷,而长子临海君则有病且做过俘虏,结果均被明朝方面以违背长幼之伦为由拒绝。

当时明朝也在进行国本之争,明神宗宠爱次子朱常洵,大臣们则要求尽早立长子朱常洛为皇太子,礼部自然不会同意在藩邦开了立次子的坏头,所以光海君受到了明朝内斗的连累。

万历三十六年二月初一,宣祖李昖过世。危机重重的王世子李珲终于等来即位。即位以后,李珲立刻收拾反对他的小北派,赐死柳永庆等人,并流放、罢斥多人,暂时坐稳了王位。

光海君除了肃清“柳党”,还把兄长临海君流放乔桐岛。这时,光海君以权署国事的名义,派李好闵等赴明朝请封。但明朝坚持认为光海君的合法性不足,要派遣官员去朝鲜调查,李好闵则辩解说临海君已中风,无法继承王位,明朝礼部又要求提供临海君让贤的奏文。

万历三十六年六月,明朝果然派遣辽东都司严一魁、自在州知府万爱民进入朝鲜展开调查。这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