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第0194章 以工代赈(1 / 1)

作品:《大明由我而校 第217章

缪希雍活了八旬也并不懂政治,他以为自己和东林党酒桌上吹了几次牛逼,就当自己谙熟国家大事了。身为东林元老的高攀龙若是进入朝廷,那是连带着一堆亲友要在地面上发挥作用。皇帝重用的黄尊素、杨涟和左光斗等人只是东林的中层而已。

皇帝并没有责怪缪希雍,只是让他立刻退出紫禁城而已。这个老人心情沉重步履蹒跚地离开了大殿。

其实,朱由校对缪希雍的态度并没有那么糟糕,他派人调查过这位老医生的底细,皇帝是不会随意让外人给自己把脉看病的。这可是重大机密。

老大夫缪希雍在京城行医价格低廉,给不少穷人看病。他自己在中医上也有创新,就是中药的一些炮制方法。

中药在制成药材的过程中,有些药直接拿来用是不行的,通过炮制则能起到减少毒性、增加药性等作用。

缪希雍还发现了治疗胆病的诀窍,他给吃不了东西、吐胆汁的患者治疗时,让患者仰面躺下,然后用手指按了一下患者心口偏右边的地方,患者痛得大叫,于是缪希雍就明白了。他找到的是现代医学中诊断胆囊炎的莫非压痛点。缪希雍知道是什么病,就开药把此类的病人治好了。

皇帝准备趁这位老先生还活着,让他们中医互相成立一个类似于数理院的研究会,别总是自己一个圈子搞些玄学的东西,要实践证明理论。

可惜最近朱由校实在是太忙了,没时间处理这样的事务。皇帝的工作是永远都做不完的。但是中国的医药事业发展也还是很重要,他烦闷之下,问起身边伺候的刘若愚:

“刘若愚,你知不知道咱们京城有没有医术精湛的老大夫啊?”

“皇上,咱们京城人口众多,给人看病的大夫确实不少。但是否医术精湛,奴才眼拙无法分辨。”

“朕想开一个专门研究医学的机构,要帮助百姓看病。你想啊,这大夫医术的判断标准,应当在于他治好了多少身患重病的人,他能治好百姓,自然也能治好我朱明皇家的子孙。”

“哦,奴才明白了。皇上,那需要奴才细心留意这样的人才吗?”

“行,这件差事就交给你了。”

接着,皇帝开始翻看陕西巡抚陈奇瑜写的上疏。

陈奇瑜正在西安附近,渭水河畔大搞水利设施,尽全力安置流民。他先是每天早上去治理的水渠开始工作,指挥民夫顺着水渠旁边的道路一溜插着小胳膊粗细的黄榆木杆。直线处多插,一次最多插十根。弯曲处少插,一次最少三根。每根上头扣一个水斗子。

这种水斗子是从水井里提水用的,用柳条编成,虽有缝隙,但经水一泡,柳条发涨,便挤没了缝隙,可提水不漏。比士卒戴的头盔大些,深些。在上面涂上了白垩浆水,干后即为一个白盔,能提高可视度,老远就可以看见。因木杆长度相同,顺杆看过去,从白色水斗的高低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