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第0034章 破烂棉衣(1 / 1)

作品:《大明由我而校 第217章

密云在昌平境内,位于北京城的东北部。它的东、北、西三面群山环绕、峰峦起伏,巍峨的古长城绵延在崇山峻岭之上;中部有十几条河纵横流过,远远望去碧波荡漾;西南部是平原沃野,耕种的好地方。

皇帝考察以后,朱由校确认这个地区水力丰富,离北京城比较近,离牛栏山也不太远。挖通大运河到此处是很值得的。

十月二十六日上午,朱由校回到了紫禁城。回去的第一件事,皇帝找到内阁首辅说军饷的事。

“陛下,此次见熊廷弼,感觉如何?”孙承宗先问道。

“熊廷弼确为大才,朕必用之。不过,朕把他降职为辽东总督了。经略这个官职,朕打算废除。”

大明边疆地区治民之政,由巡抚负责;守土之军,由总兵掌控。总督的全称叫戎政总督,挂三品右都御史衔,集军政大权于一身。

“陛下,是有何打算呢?”

“朕并不是认为辽事不重要,而是不能因此拖垮全国。朕还要给熊廷弼更大的权力。熊廷弼要求罢免按察使袁应泰,朕都同意了。现在重要的不是这件事,重要的是军饷哪去了?父皇发的二百万两军饷哪去了?”

“据臣所知,户部与兵部、工部商议以后,决定一百万两白银犒赏辽东官兵,另外一百万两白银犒赏其他长城边镇官兵。”

“那辽镇没收到钱啊?”

“这就奇怪了,陛下,叫户部尚书李汝华来对话吧。”

太监立刻去传李汝华来面见皇上。

李汝华是个七十多岁的老人,脸上长了老年斑,看上去就好像土已经埋到眉毛了。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李汝华颤颤巍巍地跪下行礼。

“老臣请起吧,朕问你父皇以前发的二百万两银子的军饷都到哪里去了。”

“陛下,以前军饷缺银很多,这回发的军饷有一半都用来赶制棉衣、器械了。”

“那另一半呢,另一半留在国库里,准备和棉衣、器械一起发过去。”

“为什么不把军饷先发过去?”

“臣考虑万一国家大事有急用,这笔银子可以先垫上,军饷拖晚一点发,不碍事的。万历年间,大臣都习惯这么做事了。”

皇帝用手重重地拍了一下御案,震得上面的杯子掉到地上,摔成了碎片。李汝华抬头看向这位年轻的天子,万岁爷的两道剑眉已是蹙到一处,额头上突然暴起的青筋,看上去就像几条蠕动着的大蚯蚓。李汝华吓坏了,急忙跪下谢罪。

看着身体卷曲着像一只干枯的老虾米的李汝华,皇帝努力地控制着自己的愤怒,他以平稳的语气讲道:“户部尚书起来吧。”

李汝华起身站起来,他看见皇帝的青筋没有了,但脸色依旧冰冷,仿佛用手一划就能刮下一层霜。

“先皇下达发军饷的圣旨已经颁布三个月了,现在银子还停在京城的库房里。如此让天下人一看,莫非我大明皇帝是言而无信的小人吗?”

“是臣无能,办砸了事情,请陛下降罪。”

“等会儿再说吧,孙先生跟朕去军械库看一看吧!”

军械库在紫禁城外,皇帝与内阁首辅一同前往查看武器、盔甲和军服。

皇帝先查看供往辽东的盔甲,大明驻扎在长城一线的官兵身着棉甲。

要制作棉甲,须先制作棉片,将数斤棉絮放入模具,浸水之后反复模压,而后以线网缝制成薄片,以日晒不膨为合格标准。制甲时,以成型棉片数张裁剪叠加,分别缝制腿裙、护腋等组件,构成一领全甲。以材料与缝制方式区分,棉甲又分棉铁复合甲、纯棉甲两大类。

棉铁复合甲分暗甲和明甲,暗甲外观与普通棉衣无异,其实它或以泡钉在衬里内缀铁片,或在内层棉片之间内夹锁子铁网以增加防护性能。明甲则以棉胆为底,将钣金铁片以札甲形式连缀其上,或者直接将铁网包覆于棉胆之外,是为明甲。一领棉铁复合甲重量在三十五斤左右。

纯棉甲顾名思义,完全由模压棉片组成,重量大概只有十五斤。总体上,纯棉甲防护性能要差好多。

宋末元初时,黄道婆改进纺车,中国棉纺业开始成熟,棉花种植呈现规模化。此时出现了一种新式甲胄,那就是棉甲,它具备质轻、保暖、价廉等优点,对付早期火枪弹丸有较好的防御力。由于棉甲最开始是在元朝使用,明朝沿袭下来的棉甲有浓重的蒙古遗风。

皇帝检查的这部分棉甲,簇新美观,坚固耐用,他拿出一件用腰刀乱砍,刀砍不进。

“不错,真不错,督造这批盔甲的官员是谁?”

“回陛下,这是工部员外郎毕自严督造的棉甲。”

“所以说一定要多出来查看官吏的任事,孙先生,你看,朕这就找到一个人才。”

“陛下慧眼识英雄,老臣佩服。”孙承宗恭维道。

皇帝走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