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第0082章 军港一游(1 / 1)

作品:《大明由我而校 第217章

蓬莱水城在宋代就是一处非常重要的军港,当时宋军的水师战船形似刀鱼,军港就叫作刀鱼寨。到元末明初时,因北方沿海屡受倭寇侵扰,洪武九年明朝廷在原刀鱼寨的基础上环筑土城,名为“备倭城”,就是现在俗称的水城。城高三丈五寸,厚一丈五寸。万历二十四年时,又于土城墙面砌以砖石,东西北三面增筑敌台三处,才有朱由校今日见到的规模。

水城的设施可以分成两大部分:一是海港设施,包括以小湾为中心的防波堤、水门、平浪台、码头等;二是陆地设施,包括城墙、炮台、陆地门、营房、指挥所、灯楼等。这两部分设施,构成了一个进退自如的海岸军事防御体系,平时驻扎水军,停泊船舰、操练水师;战时进则随时出击敌人船舰,退时可以据城固守。

水城的陆地部分是利用了刀鱼寨的原址,在南部加筑了城墙,截断海湾,将海湾环成“小海”。

城墙随地势高低形成西面和西北两面高,东、南两面低的倾斜状。北墙临“丹崖”修建,崖高十丈,以悬崖为墙,只建有五尺的垛墙。西墙建于丘陵脊背,虽不高亦甚险峻。东、南两墙因地势低洼,筑得较高。平均高度约两丈。水城平展面积呈南宽北窄不规则形状,各边墙长度不一。

水城设有两座城门,北为水门,通海,供船舰出入。南为砖券门,立砖券顶,两券两伏。此门通陆地,供车马行人之用。城内为驻兵营地与署衙。

水城北门口外东北水面开阔,没有水面上的屏障,为防止来自东北方向风浪对港区的袭击,特在水门口外建有一道防波堤。此堤沿东炮台向北伸出,南北长约三十丈,东西宽约五丈,高约七尺,系用巨石堆积而成,涨潮时几乎淹没,退潮时部分露出海面,达到消波目的,同时阻挡了随潮泥沙拥入港内。

当地海防卫所的管理很是松懈,毫无当年抗倭时的紧张气氛。朱由校大略地看了一遍海港里的战船。军港里有不少沙船,沙船是一种遇沙不易搁浅的大型平底帆船,近海航行方面性能优越,破浪能力差不能进行远洋航行。

除了沙船以外,福船比较多。福船的外形是首部尖,尾部宽,两头上翘,首尾高昂。它的两舷向外拱,两侧有护板。福船有高昂首部,又有坚强的冲击装置,吃水又深,可达到四米,适合于作为战船。

朱由校在卫所没有看到任何正在操练武艺或战船的士卒,都是在忙自己的私事。在隔海相望的辽东那边,战火的阴影覆盖着辽阔的大地。这里作为一个军事堡垒,却毫无应对大敌的紧张气氛。天子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了,出了军港,带着护卫去巡察附近的渔村。

在不远处的小渔村,有好些渔民正在捞海货上岸。这些渔民身形魁梧,最令朱由校印象深刻就是一位上了年纪的老渔民,像棵苍劲的松树那样挺拔,但他的脑袋仿佛在滚水中烧炼过,面部的肌肉扭曲,皮肤褶皱,给他添上了几分粗犷的气息。

据说,这位老渔民当年在水下,突然被一条大鱼吞进肚里。他用刀剐开鱼肚钻出水面,但两只耳朵在鱼肚里化掉了,面孔也就模糊了。可是,他在渔民中间,这张面孔却给他增添了光彩,使他在这弯弯曲曲的海岸线上享有盛名。

朱由校的前世是在海滨城市长大的,管捞海货的渔民叫海碰子。海碰子凭着一口气量潜进深深的水下,在那静静的蓝色世界里,在那刀锋箭镞般的暗礁丛中,游鱼一样钻来窜去,捕捉价值昂贵的海产品,享受着迷人的猎获趣味。

但这毕竟是凭一口气量,因为,死神紧紧地盘踞在喉头。稍不慎尖削的牡蛎壳会轻易地划开皮肉,漫舞的海藻会无情地缠住身躯,狭窄的礁洞会突然截住出路,还有刺骨的、湍急的暗流、冷流、底流,会把人突然在水下冻僵、冲昏,拖向大洋深处。这一切,全凭着一口气量去对付,去周旋,去撞击。海碰子也许是将生命抛进浪涛里碰大运吧。

朱由校想起前世自己的童年时代,他想起自己的故乡也有着这样一群勇敢勤劳的渔民,有些触景生情。

给皇帝留下深刻印象的老渔民像一个酱褐色的海参,慢慢地爬着,从冷如冰窖的海水里,爬向暖和的岸上。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