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第0119章 再批江南(1 / 1)

作品:《大明由我而校 第217章

由于劣银可以合法地流通,因此许多银铺都公开经营好银与劣银互相兑换的业务。甚至说有不少很有地位、身份的人都在参与制造、使用假银,在这些人里,嘉靖年间的内阁首辅徐阶就是其中一位。

徐阶和他的家人曾经在自己的府邸中开起了专门熔铸劣银的工厂。松江府上缴国家的赋税全都送入徐阶在家乡的府邸,然后松江府的官员空身去北京按数向徐阶领银,再缴纳国库。

这办法看上去似简便安全,但徐阶拿出的银子却只含七成银。徐府熔铸劣银技巧高明,收白银的司农不能辨别。其实户部的验收官员即使能鉴别出也不会声张,谁愿意自惹麻烦去得罪位高权重的内阁首辅徐阶。于是,松江府每年上缴赋税的百分之三十被徐阶侵吞,不久大量的劣银又源源不断地从国库流向民间,在这种情况下,市面上的劣银又怎能不泛滥成灾

一些人制造、使用劣银,说穿了就是想把铅、铁之类的金属冒充银子脱手,从而赚些便宜,而收进劣银的人不管是否曾上当吃亏,当他将这些劣银重新投入流通时,也往往怀有同样的企图。

于是在这时,市场上的每笔交易都似乎含有程度不等的欺骗成分,而到头来,上当吃亏的多半是与银子接触机会不多、因而识别能力较差的穷百姓。不过,这并不意味着遇见精明的对手就不使用劣银,反正用劣银交易并不触犯刑律,最坏的结果也只是按实际含银量支付,因此对手再精明也不妨试他一试。

汪乔年滔滔不绝地讲着私铸银钱的危害,他觉得平生头一次把心里话都讲出来了,有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

“陛下,我若是有幸为官治民,必定整顿商业,以安百姓们生活起居。”汪乔年最后真挚的讲道,随后再对皇上拜倒在地。

朱由校一开始只是听一个热闹、听一个新鲜,可是听到最后,他觉得毛骨悚然、冷汗直流。这位年轻的天子觉得自己还是对民间疾苦了解的太少了。

“汪乔年,你先退下去吧,朕会给你安排一个大展拳脚的官职。”汪乔年满怀期待、踟蹰满志离开了大殿。

皇帝仔细查了需要补缺的官职,权衡再三,将汪乔年分配到山东济南府附近当县令。

让皇帝觉得出众的进士里,除了敢讲话的汪乔年,还有更年轻,更热血,更有气势的卢象升。

朱由校穿越前就从许多明史书籍中阅读过这位忠肝义胆、舍生取义、保家卫国的名将。自从继位以来,朱由校第一时间就查遍了朝廷的官职档案,但他并没有找到这位仁兄,原因很简单,他还没有参加科举考试,没有功名就当不了官。

如今,皇帝终于见到了这位猛士,心里可说是十分的激动。卢象升在大殿正中向皇帝行礼,行礼后,天子叫他站起身来讲话。

卢象升今年才二十二岁,第一次参加科举就考中进士,可说是年轻有为。他身材极为高大,朱由校目测约有一米九左右,四肢长大,看着十分威武。卢象升皮肤白皙,清秀的瓜子脸上两道墨黑浓重的剑眉微微扬起,可说是一个玉树临风的美男子了。

“卢英雄,不,卢象升”,皇帝不小心把心里话说出来了,连忙改口道:“现在天下不太平,外寇入侵,官吏腐败不作为,百姓可说是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你对此可有什么独到见解么?”

这位新来的进士以为皇帝把他的名字叫错了,并没有太多的起疑。卢象升简单的思索一番便开始回话。

“回陛下,学生是常州府宜兴县张渚镇人,我少年曾经游历过苏杭,不妨就讲讲那里的乱象。”

厚沉硬直、夹杂南音的京腔在中极殿内回荡,四壁似在嗡嗡作响,端坐在龙椅上的朱由校不觉为之动容。卢象升的奏对中气旺盛,语气斩决。

前面召见的新进士们不少都是唯唯诺诺的低声附和,全没有一种男人的阳刚之气。这包括有的大臣,在第一次被皇帝召见的时候,常常嗫嗫嚅嚅,说不清楚,甚至紧张得说不出话来。初次见皇帝的卢象升如此气定神闲,应对如仪,足见此人胆量不凡。

更令天子好奇的是,他认为江南富庶天下皆知,怎么到汪乔年和卢象升嘴里就如此不堪。朱由校挥了挥手示意卢象升继续讲下去。

“杭州的世风不好,可谓是:人情以放荡为快,世风以奢靡相高。所谓‘相高’者,即谁能显示奢华,谁就能得到尊重。不言而喻,反之则是遭鄙视、欺凌。然而家家都要讲究排场气派,世上又哪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