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第0142章 总督请客(1 / 1)

作品:《大明由我而校 第217章

天启三年,五月十三日。河道总督左光斗在睢阳、徐州、邳县等黄河流经的地界,大修河堤,以防洪水。沿岸百姓都相安无事。

朱由校来到了京城外数理院的工厂视察,这回他是来观察玻璃管的制造。

穿越者记得,法国作家雨果在他的长篇小说《笑面人》里说:“像印刷术、火炮、气球和麻醉药这些发明,中国人都比我们早。可是有一个区别,在欧洲一旦有一种发明,马上就生机勃勃地发展成为一种奇妙的东西,而在中国却依旧停滞在胚胎状态、无声无息。”

雨果的这番话让中国人痛心疾首,但也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独立完整的科学体制始终未能从中国的封建社会中分化产生出来。

在皇帝的督促下,火炮的铸造已经引入了“问题——观察——假设”这一系统的科学方法。铁匠们都要识文断字天天写工作笔记总结经验。

但是化学的进展非常缓慢,还靠着碰运气。最主要的是因为没有足够的玻璃仪器,玻璃仪器是透明的。这就方便化学家观察物质在玻璃仪器里的变化。

这个烧制瓷器和烧制玻璃不同,烧制瓷器时所发生的化学反应远比玻璃的形成复杂,因此对于没有基础化学知识的工匠很难总结规律,只能靠着经验一步步地发展。

幸好中国工匠在烧造瓷器的时候,有时候会因为杂质烧出玻璃来,有此经验提供了烧造玻璃的思路。

西洋传教士带过来一本玻璃制造教科书,数理院翻译过来以后,上面写道:“请注意,那些用钢条能够敲出火花的石头适于用来制造玻璃……而那些不能敲出火花的石头永远也不会烧成玻璃……”

通过学习此书,再加上本身烧造瓷器的经验,今日数理院的工厂终于烧出了一个半透明的玻璃杯。这几十位工匠都得了皇帝的赏银。朱由校接着又去火炮的工厂视察。

靠着火器的升级换代,不少将校对皇帝的英明睿智十分崇拜,就比如说京城总兵官沈有容,他以前用的火炮,不讲究子弹,专讲究药力,有毒火、烂火、喷火等配合方法。药不着物,无所损伤,只可吓人,不能伤人。纵然有弹药中杂入碎铁、断钉、石丸之类,亦是松散乏力,不易伤人。

现在引入了荷兰制炮法,制作浑圆如珠的铅弹,发射甚远,人马洞穿。又有小型火铳内装多枚小弹,配合火药射出,小弹四处迸溅,伤人更多,称之为百子连珠。

沈有容看见现在战力蒸蒸日上的京军和威力巨大的火器,他想到了当年的恩师戚继光。他决心以风烛残年之躯为陛下赴汤蹈火在所不惜。

皇帝视察完工厂,回到乾清宫办公。现在正是溽暑,屋里四角都放着冰盆,但朱由校依旧热得一身燥汗。尽管如此,他还在批阅奏章,最近山东总督袁可立写的一篇上疏很有趣。袁可立先是写几句大道理:

“土地、人民、政事,为立国三宝;管理、教化、畜养、保卫,为理民四要。农民为衣食生产之源,国家根本所系,宜多加陪护。”

说完开篇场面话,袁可立就提到朝廷给山东投资的大部分银子都投入海军建设中了,反倒是开通水渠水库、修缮交通道路、办理书院私塾的财源非常紧张。袁可立为了扩大财源,他有一个向富人收钱的想法,写成文字报告给皇帝。

袁可立把山东的豪门世家都请到一座城隍庙里吃饭议事。表面上是聚餐,实际上是让他们捐银子给朝廷。

让地方士绅捐银子和让地方士绅筹银子是截然不同的,筹银子的时候是地方士绅公议,而所谓地方士绅,是一向帮助官府剥削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