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第0163章 东林大会(1 / 1)

作品:《大明由我而校 第217章

皇帝任命徐兆魁为应天府巡抚,督办南直隶的清丈田亩。

徐兆魁是个七十五岁的老臣了,他的履历算得上是清正廉明,爱民如子。

万历二十年春,徐兆魁巡视居庸关、山海关和雁门关等地,六月巡视湖广。时值粮荒,当地百姓因官府不发救济粮而聚众闹事。他查明此事后,即启奏朝廷,作出恰当处理,平息闹粮事件。

守陵太监孙政诬陷潜江、钟祥两县令,皇帝下令逮捕钟祥县令,免去官职。潜江县令则命抚按逮捕。徐兆魁查明事实真相,即启奏朝廷,说抚按专制一方,没有内臣逮捕人的道理。潜江、钟祥两名县令都是忠臣,不应治罪,两县令才得以赦免。

万历年二十二年,徐兆魁清理了一些冤假错案,救活被冤屈的死囚三十余人,释放被错判充军或徒刑的罪犯六十余人。百姓感其活命之恩,为他建生祠。

万历二十七年,徐兆魁协助考核京城官吏的政绩。大理寺正卿吴定、太常寺少卿傅好礼,因向皇帝进谏而被排斥。徐兆魁主持正义,竭力为之争辩,澄清是非。南康府知府吴宾秀、知县吴一元被太监李道诬陷而遭逮捕。徐兆魁明辩忠奸,尽力为其伸冤。

万历二十七年二月,徐兆魁巡抚应天府,秉公办案,执法甚严,使皇亲国戚的非法行为有所收殓。是年九月,父亲去世,奔丧归里。

徐兆魁为人忠厚老实,仗义疏财,精通经术,有应变之才。他乡居十余年,造福桑梓。曾修改寒溪河道,开塘养鱼,兴建尚书府和徐氏大宗祠。将朝廷赏赐他的钱财,尽数赠予东莞善堂。

万历三十三年徐兆魁任浙江监察御史,巡抚应天府。他获悉广东乡试举人数额较少,便三番四次请求朝廷增加数额。其时,淮安巡抚李三才,舆论对其不满,世人议论纷纷。徐兆魁前后上数十道奏章弹劾他,请求免去他的职务。

万历四十六年,徐兆魁任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湖广等地,兼提督军务。在任期间操练军马,整顿边防,加强备战,安抚百姓,清理屯田,储备粮饷,革除弊政,搜剿贼盗,并大力兴修水利,赈济灾民。当时仓库空虚,粮食不够供给,朝廷下令按田亩加派粮税。徐兆魁量民间疾苦,要求户部减轻百姓田税。

万历四十八年,徐兆魁升任协院左副都御史不久,升都察院右副都御史。

皇帝很看重的一点是,徐兆魁跟东林党结怨,不会在江南对他们的劣迹网开一面,搞特殊关照。徐兆魁领了旨意对皇帝是千恩万谢感激涕零,没想到年纪大了还能够做一方巡抚,他风风火火的赶到南京上任。

自从燕王朱棣篡了侄儿建文帝的皇位,把个皇城迁到北京。这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钦定的首都南京,便成了留都。但因为明太祖的皇陵在南京,龙脉之所出的安徽凤阳也离南京不远,朱家后代的皇帝,出于对祖宗的尊敬,至少在名分上,还是保留了南京的特殊政治地位。

除了内阁之外,一应的政府机构,如宗人府、五军都督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詹事府、翰林院、国子监、太常寺、鸿胪寺、六科、行人司、钦天监、太医院、五城兵马司等等,凡北京有的,南京也都保留了一套。北京所在府为顺天府,南京所在府为应天府。

不过,北京政府管的是实事儿,而南京的政府,除了像兵部守备、总督粮储的户部右侍郎、管理后湖黄册的户科给事中这样为数不多的要职之外,大部分官位,都形同虚设。

由于实际的政治权力掌握在北京政府手中,南京的政府官员,大都是仕途失意之人,或者是为了照顾级别,安排来南京当一个“养鸟尚书”或者“莳花御史”。

尽管两府级别一样,但是,同样品级的官员,由北京调往南京就是一种贬谪,由南京调往北京则被视为可喜可贺的升迁。因此,一大批受到排挤或者没有靠山的官员都聚集在南京,尽情享受留都官员的那一份闲情逸致。

对于这些享受闲情逸致的官员,徐兆魁是不会为难的,他要把他的工作重心转向在清丈田亩和查抄海贸走私。本来徐兆魁曾经因为李三才的事和东林党打过长时间的笔战。这回声名显赫的东林党人士要作为重点的查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