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第0219章 燮元入阁(1 / 1)

作品:《大明由我而校 第217章

天启八年,九月初十日。京师发生地震。

今年秋季,大明皇帝赏赐塞外各蒙古部落。

对归顺的蒙古部落进行赏赐,这是明朝的一个外交惯例,有安抚人心的效果。恰好上述各部落今年发生饥荒,请求发给粮食。朱由校让他们献出一些骏马做交换,送给他们大量的粮食和生活用品。

有一个叫张宗衡的大臣是反对的,他上疏说:“大明赏给蒙古各部落的棉布、粮食、茶果数量巨大,满足了他们的心愿。如果让他们养得兵强马壮肆意逞威,到那时他们还是会骚扰边境,甚至越过边墙攻城略地。”

张宗衡的看法也有道理,大明必须提高对草原部落的控制能力,这样朝廷的恩威才能深入人心,让战争越来越少。

皇帝不打算改变原来的计划,明军在前几年已经把蒙古兵打服,这回给一点恩惠是完全可以的。当然,天子也有自己的算盘,他派满桂将军去遥远的蒙古部落里与他们联欢。目的就是让大明天子的心意远播草原,而不是被几个小汗蒙蔽。趁此机会,满桂也能多搜集一些情报。

最近四川巡抚朱燮元回京述职,朱由校非常赏识他的能力与作为。朱燮元的文韬武略和胸怀人品都值得更好的职位,皇帝让他进入内阁理政。

内阁首辅孙承宗已经六十六岁了,他目前的身体状况还算良好,处理国事毫不拖泥带水。但天有不测风云,以后的事谁也说不好。朱燮元今年六十三岁,仅仅比孙承宗小三岁。但真要到了权力交接的关键时刻,那真能稳定住国家的正常运转。

温体仁是指望不上的,他的工作能力很强,阅读公文的速度很快,但格局、眼界都不够,也没有处理实际事务的经验。刘一燝年龄和孙承宗相仿,性格上优柔寡断,而且根据朱由校的观察,他的身体状况不如孙承宗。原来的韩爌大学士,因为涉嫌与晋商勾结,已经被罢黜免职了。

因此,朱燮元的入阁是能够实际上帮助国家的大事件。

今年,朱由校一直呆在紫禁城里,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白莲教的教主和圣女还没有被抓到。皇帝为此事多次训斥骆思恭、许显纯、王阳武等锦衣卫高官,但目前的调查依然没有进展。

不出门也有不出门的好处,朱由校在文华殿安心批阅奏章。最近两年,明军在蒙古、辽东和朝鲜的军事行动很多,皇帝坐镇京城,能够及时接收到前线的邸报,从而做出恰当的判断。微服私访时,这样的军事裁断,都是由孙承宗做的决定。长久以来,其实不是好事。

天启八年,十一月十七日。陕西发生小规模的流贼叛乱。

陕西的地方官乔应甲和朱童蒙二人隐瞒盗贼的情况不上报朝廷,被流贼侵害的人也不敢上告。有的地方发生饥荒,官府赈济不力,不体恤民情。白水县有个叫王二的男子,串通县衙的衙役,便纠集许多人将面孔涂上墨黑,抢掠蒲城县的孝童乡、韩城县的淄川镇。因此,府谷县贼王嘉胤、宜川贼王左挂一起响应,于是攻克城池,诛杀官吏。安塞贼高迎祥、汉南贼王大梁,又纠集众人响应。高迎祥自称闯王,王大梁自称大梁王。

这件消息传到京城,可真是把皇帝气坏了。穿越者心想自己做了那么多工作,都不能改变历史进程吗?

历史上有两种情况会使人们产生末日感:

一种是长期积弱,到后来只剩得奄奄一息,人们普遍存在的脆薄衰竭的心理状态禁不起一点外来刺激而产生末日感,这是慢性的末日感;

另一种是表面上繁荣富强,枝叶繁茂,实际上却早已蛀空烂光,一旦受到强大的外来压力,便堤决防溃,祸水横流,一发而不可收拾,人们从长期欺骗着自己的假象中醒悟过来,已经来不及了。他们惊慌失措,也会产生急性的末日感。

穿越者想到这里又开始振奋精神,他不会任由事态发展。他急切地命令兵部派兵前往陕西平乱,要以雷霆之势击溃反贼。

在这月的二十六日,皇帝还去了南郊祭天。目的是告诉大家,朝廷的运转一切正常,老天爷依旧眷顾着大明朝,让朱由校做天的代理人。

时光飞逝,到了天启九年的二月份,陕西流贼被彻底平定。在这个月份,还有一件喜讯,那就是皇后张嫣生育了一位龙子。

有的大臣建议大赦天下囚犯,来庆祝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