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第0160章 高堰大堤(1 / 1)

作品:《大明由我而校 第217章

天启五年是科举之年,举子们从二月十五入场答题开始到三月十五发皇榜,本届状元是余煌。

余煌是浙江会稽人,今年三十七岁,正是年富力强的年纪。朱由校在中极召见了他,也觉得还不错。

皇帝单独召见了所有的进士,从一甲第一到三甲的最后一名,然后再分配的职位。这些年,朱由校罢黜了不少贪官、庸官,又增设了新的机构,这些官场新人很快就能补充到岗位上去。

朱由校在乾清宫批阅奏章,他先看的是河道总督左光斗写来的关于治水的奏疏。他感叹了一句,左光斗和徐霞客治水已经有四年了。这四年,真可谓是河防大固。

从天启元年到天启二年,左光斗和徐霞客完成了导黄入海的工程,从清江浦到云梯关有史以来第一次屹立起了一万八千余丈的大堤。下游河水被束缚在坚固的大堤之内,再也无法四处横冲直撞,只能乖乖地流入大海。

继导黄入海工程完成后,他们开始修复高家堰大堤。

高家堰,简称高堰,是位于洪泽湖与其东的高邮、宝应等湖之间,为了防止洪泽湖水东侵而修建的一系列堤工的通称。全长有一百二十里。

洪泽湖是淮河下游的蓄水池和泄水区。当淮水源源不断地流下来,洪泽湖容纳不下时,淮水和湖水便往东边低地倾泻。洪泽湖的东边湖泊更多,大小不下数十处,较大的有高邮湖、界首湖、宝应湖等。

这些湖泊因为地处东南沿海,地势低洼,既受西南山区流来的山水,又受洪泽湖泄来的一部分淮水,其东还有高邮、宝应、兴化、江都、泰州、山阳、盐城等七个地势低洼的州县。湖水向东流入大海时,因海口泄水量小,使得湖水积蓄在这七州县境内,长年不消,成为这一地区的灾害之源。因为七州县地处黄、淮下游,因此习惯上称其为“下河”。

为了减轻下河地区的水灾,有必要将洪泽湖与高邮、宝应等湖阻隔开,使淮湖之水不入下河。高堰大堤就是适应这一需要而建立起来的。

高堰的建造历史十分悠久,是汉代的广陵太守陈登修造的,当时主要用于灌溉田地。隋唐以后,贯通南北的大运河经过高邮、宝应等湖,成为漕运和南北往来的大动脉。自宋代夺淮入海以后,洪泽湖面扩得更大,高堰既要阻挡湖水冲入下河,又要防止湖水冲坏近在咫尺的运道,作用更加重要。明代平江伯陈瑄和河道总督潘季驯曾先后对它进行了增修,但万历末年的吏治**使得高堰趋破败。

天启初年的高家堰大堤已经残破不堪,左光斗和徐霞客下决心要把大堤修复坚固,这项大工程包括修筑大堤和堵塞决口两项工作。

历来高堰堤工有石工、板工、埽工等。石工指用石头筑成的堤工;板工指用木桩、拦板束土垒筑的堤工;埽工指用埽层层压实构成的堤工。这三种修